【国事】北京:最正宗的川菜馆,“大跃进”期间、周总理拍板筹建

时间:2025-04-04 22:44:49 转载源:热搜聚焦网 作者:红尘 点击:4433次

四川饭店在北京西绒线胡同51号,曾经有过一家北京最正宗的川菜饭店,这个饭店是周恩来总理拍板建起来的。这里原是个朱门碧户的深宅大院,清朝时是康熙皇帝第24子諴亲王之后溥霱(yù)的宅邸,光绪年间被封为“勋贝子府”,又被称为“霱(yù)公府”。到了民国时期,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民国大银行家周作民,一度成为金城银行的总行。解放后,它曾短暂地成为部委机关的办公场所。1958年冬天,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,在进午餐时,有川籍参会人员和总理交谈时说,已经很久没有品尝家乡风味了。总理听说后,提议说是不是要在北京搞个四川饭店?总理此言一出,立即受到大家的鼓掌欢迎。于是总理当场拍板,决定在北京筹建一家专门经营川菜的饭店,并委托北京市长彭真具体负责。接下来,北京与四川的有关部门即着手开始组织、调集人力物力,落实这个项目。具体分工:北京方面,负责提供地方和设备;四川方面,负责货源、选调厨师和服务人员等。北京西绒线胡同51号北京西绒线胡同51号当时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来自四川本地,除了业务水平过硬,政治素质更要可靠;饭店的主副食原料也是从四川采购,以最大程度保证“正宗风味”。经过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,1959年8月4日,饭店开业试餐。试餐效果很好,得到周总理、朱德、陈毅、郭沫若等领导的好评。1959年10月1日,饭店正式开张,总理亲自确定“四川饭店”的名字,郭沫若先生题了匾额。后来被评为“国宝级厨师”的陈松如,自1959年四川饭店建立之初便在饭店担任主厨。他曾回忆说:我一生难忘的是三进中南海为毛主席一个人做菜。第一次是饭店书记邓芝领我去的,第二三次是我一个人去的,每次做四个菜,数量很小。第一次中午刚上第一个菜,毛主席就让警卫员送来了葡萄、说给大师傅尝尝,等到吃饭时、毛主席又传话过来说要捞活鱼给大师傅吃。第一次去时,做了个网油灯笼鸡,是辣味的,午饭结束时,毛主席要把没有吃完的网油灯笼鸡留到晚上再接着吃。陈松如和书记邓芝商议,说要保证这道菜的质量就无法热,再用油炸的话、鸡肉就老了。所以,他最后决定回饭店再做一只,晚上吃时照中午剩的数量上,问题圆满解决。第二次、第三次去为主席做菜,都是陈松如一个人去的,第四次去时,陈松如还与毛主席的厨师李师傅(李锡吾)交流了一天的技术。和主席不同,总理不嗜辣,他喜欢四川饭店的一道经典名菜,叫做“开水白菜”。开水不是真的开水,而是高汤澄清后清澈如水。白菜要选黄秧白菜,只用中间的芯,撕去膜皮,抽掉叶筋,用开水烫熟,再漂冷、挤掉水分。清汤烧开后加盐、料酒、胡椒粉,注入放了白菜的小碗里,然后一起上笼蒸透。陈松如(左一)指导年轻厨师四川饭店院内布局起初,四川饭店不对外开放,60年代中期曾一度停止了营业。1973年重新开张后,改名“成都饭庄”,开始对外向散客提供餐饮服务。早在饭店开张之初,总理就考虑到了为散客服务的问题。开业试餐时,饭店工作人员听到总理前来视察的消息后,都沉浸在满心喜悦的气氛中,但当时总理的一个问题,把陪同视察的饭店负责人问住了。总理的问题是:“普通人民群众品尝川菜的餐厅在哪里?”根据大家的表情,总理明白了,便接着说道:“在保证宴会举办的同时,不要忘记给首都群众留出品尝川菜的一席之地呀!”正因如此,饭店重新开张后,尽管每天的宴会应接不暇,但还是一直给来店品尝川菜的“零点散客”、普通百姓留下一席之地。改革开放后,四川饭店也融入了市场化大潮,总店从西绒线胡同的老宅里迁出;1996年起,迁往恭王府,并在北京开设了多家分店,2010年,总店又迁往新街口;但这个传统一直未变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